中国一共有多少叫张永康
全国共有 8965 个张永康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北京市(41人) 天津市(36人) 河北省(413人) 山西省(378人)
内蒙古(41人) 辽宁省(48人) 吉林省(26人) 黑龙江(45人)
上海市(340人) 江苏省(812人) 浙江省(349人) 安徽省(648人)
福建省(94人) 江西省(170人) 山东省(831人) 河南省(1075人)
湖北省(239人) 湖南省(205人) 广东省(497人) 广西(108人)
海南省(19人) 重庆市(166人) 四川省(745人) 贵州省(279人)
云南省(460人) *** (0人) 陕西省(441人) 甘肃省(334人)
青海省(20人) 宁夏(33人) 新疆(51人) 其张永康陕西省水利厅职称他(21人)
暂不包括港澳台等地区
战国秦朝时两项水利工称的名称和作用
秦蜀郡太守李冰建堰初期,都江堰名称叫“湔堋”,这是因为都江堰旁的玉垒山,秦汉以前叫“湔山”,而那时都江堰周围的主要居住民族是氐羌人,他们把堰叫做“堋”,所以都江堰就叫“湔堋”。
三国蜀汉时期,都江堰地区设置都安县,因县得名,都江堰称“都安堰”。同时,又叫“金堤”,这是突出鱼嘴分水堤的作用,用堤代堰作名称。
唐代,都江堰改称为“犍尾堰”。因为当时用以筑堤的材料和办法,主要是“破竹为笼,圆径三尺,以石实中,累而壅水”,即用竹笼装石,称为“犍尾”。
直到宋代,在宋史中,才之一次提到都江堰:“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以灌数郡田。”
关于都江这一名称的来源,《蜀水考》说:“府河,一名成都江,有二源,即郫江,流江也。”流江是检江的另一种称呼,成都平原上的府河即郫江,南河即检江,它们的上游,就是都江堰内江分流的柏条河和走马河。《括地志》说:“都江即成都江”。从宋代开始,把整个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工程概括起来,叫都江堰,才较为准确地代表了整个水利工程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折叠修建背景
现在号称“天府之国”的成都平原,在古代是一个水旱灾害十分严重的地方。李白在《蜀道难》这篇著名的诗歌中“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人或成鱼鳖”的感叹和惨状,就是那个时代的真实写照。这种状况是由岷江和成都平原“恶劣”的自然条件造成的。
岷江是长江上游的一大支流,流经的四川盆地西部是中国多雨地区。发源于四川与甘肃交界的岷山南麓,分为东源和西源,东源出自弓杠岭,西源出自郎架岭。两源在松潘境内漳腊的无坝汇合。向南流经四川省的松潘县、都江堰市、乐山市,在宜宾市汇入长江。全长793公里,流域面积133,500平方公里。平均坡度4.83‰,总水量年均150亿m3左右。岷江发源于岷山弓杠岭和郎架岭,全长735公里,流域面积14万平方公里;全河落差3560米,水力资源1300多万千瓦。
岷江是长江上游水量更大的一条支流,都江堰以上为上游,以漂木、水力发电为主;都江堰市至乐山段为中游,流经成都平原地区,与沱江水系及众多人工河网一起组成都江堰灌区;乐山以下为下游,以航运为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余条,上游有黑水河、杂谷脑河;中游有都江堰灌区的黑石河、金马河、江安河、走马河、柏条河、蒲阳河等;下游有青衣江、大渡河、马边河、越溪河等。主要水源来自山势险峻的右岸,大的支流都是由右岸山间岭隙溢出,雨量主要集中在雨季,所以岷江之水涨落迅猛,水势湍急。
岷江出岷山山脉,从成都平原西侧向南流去,对整个成都平原是地道的地上悬江,而且悬得十分厉害。成都平原的整个地势从岷江出山口玉垒山,向东南倾斜,坡度很大,都江堰距成都50km,而落差竟达273m。在古代每当岷江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就是一片汪洋;一遇旱灾,又是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岷江水患长期祸及西川,鲸吞良田,侵扰民生,成为古蜀国生存发展的一大障碍。
都江堰的创建,又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战国时期,刀兵峰起,战乱纷呈,饱受战乱之苦的人民,渴望中国尽快统一。适巧,经过商鞅变法改革的秦国一时名君贤相辈出,国势日盛。他们正确认识到巴、蜀在统一中国中特殊的战略地位,“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并矣”(秦相司马错语)。在这一历史大背景下,战国末期秦昭王委任知天文、识地理、隐居岷峨的李冰为蜀国郡守。李冰上任后,首先下决心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造福成都平原,为秦国统一中国创造经济基础。
折叠修建简介
都江堰位于岷江由山谷河道进入冲积平原的地方,它灌溉着灌县以东成都平原上的万顷农田。原来岷江上游流经地势陡峻的万山丛中,一到成都平原,水速突然减慢,因而夹带的大量泥沙和岩石随即沉积下来,淤塞了河道。
每年雨季到来时,岷江和其它支流水势骤涨,往往泛滥成灾;雨水不足时,又会造成干旱.远在都江堰修成之前的二、三百年,古蜀国杜宇王以开明为相,在岷江出山处开一条人工河流,分岷江水流入沱江,以除水害。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前人治水的基础上,依靠当地人民群众,在岷江出山流入平原的灌县,建成了都江堰。
都江堰是一个防洪、灌溉、航运综合水利工程。
李冰采用中流作堰的 *** ,在岷江峡内用石块砌成石埂,叫都江鱼嘴,也叫分水鱼嘴。鱼嘴是一个分水的建筑工程,把岷江水流一分为二。东边的叫内江,供灌溉渠用水;西边的叫外江,是岷江的正流。又在灌县城附近的岷江南岸筑了离碓(同堆),离碓就是开凿岩石后被隔开的石堆,夹在内外江之间。离碓的东侧是内江的水口,称宝瓶口,具有节制水流的功用。夏季岷江水涨,都江鱼嘴淹没了,离碓就成为第二道分水处。内江自宝瓶口以下进入密布于川西平原之上的灌溉系统, 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 (《华阳国志·蜀志》),保证了大约300万亩良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为旱涝保收的 天府之国.都江堰的规划、设计和施工都具有比较好的科学性和创造性。工程规划相当完善,分水鱼嘴和宝瓶口联合运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分配洪、枯水流量。
为了控制水流量,在进水口 作三石人,立三水中 ,使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华阳国志·蜀志》)。这些石人显然起着水尺作用,这是原始的水尺。从石人足 和 肩 两个高度的确定,可见当时不仅有长期的水位观察,并且已经掌握岷江洪、枯水位变化幅度的一般规律。通过内江进水口水位观察,掌握进水流量,再用鱼嘴、宝瓶口的分水工程来调节水位,这样就能控制渠道进水流量。这说明早在2300年前,我国劳动人民在管理灌溉工程中,已经掌握并且利用了在一定水头下通过一定流量的 堰流原理.在都江堰,李冰又作石犀五枚,……二在渊中 (《华阳国志·蜀志》), 二在渊中 是指留在内江中。石犀和石人的作用不同,它埋的深度是作为都江堰岁修深淘滩的控制高程。通过 深淘滩 ,使河床保持一定的深度,有一定大小的过水断面,这样就可以保证河床安全地通过比较大的洪水量。可见当时人们对流量和过水断面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应用。这种数量关系,正是现代流量公式的一个重要方面。
折叠修建过程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李冰和他的儿子,吸取前人的治水经验,率领当地人民,主持修建了著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都江堰的整体规划是将岷江水流分成两条,其中一条水流引入成都平原,这样既可以分洪减灾,又可以引水灌田、变害为利。主体工程包括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和宝瓶口进水口。
1、宝瓶口的修建过程
首先,李冰父子邀集了许多有治水经验的农民,对地形和水情作了实地勘察,决心凿穿玉垒山引水。由于当时还未发明火药,李冰便以火烧石,使岩石爆裂,终于在玉垒山凿出了一个宽20公尺,高40公尺,长80公尺的山口。因其形状酷似瓶口,故取名“宝瓶口”,把开凿玉垒山分离的石堆叫“离堆”。
之所以要修宝瓶口,是因为只有打通玉垒山,使岷江水能够畅通流向东边,才可以减少西边的江水的流量,使西边的江水不再泛滥,同时也能解除东边地区的干旱,使滔滔江水流入旱区,灌溉那里的良田。这是治水患的关键环节,也是都江堰工程的之一步。
2、分水鱼嘴的修建过程
宝瓶口引水工程完成后,虽然起到了分流和灌溉的作用,但因江东地势较高,江水难以流入宝瓶口,为了使岷江水能够顺利东流且保持一定的流量,并充分发挥宝瓶口的分洪和灌溉作用,修建者李冰在开凿完宝瓶口以后,又决定在岷江中修筑分水堰,将江水分为两支:一支顺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宝瓶口。由于分水堰前端的形状好像一条鱼的头部,所以被称为“鱼嘴”。
鱼嘴的建成将上游奔流的江水一分为二:西边称为外江,它沿岷江河雨顺流而下;东边称为内江,它流入宝瓶口。由于内江窄而深,外江宽而浅,这样枯水季节水位较低,则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内江,保证了成都平原的生产生活用水;而当洪水来临,由于水位较高,于是大部分江水从江面较宽的外江排走,这种自动分配内外江水量的设计就是所谓的“四六分水”。
3、飞沙堰的修建过程
为了进一步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起到分洪和减灾的作用,防止灌溉区的水量忽大忽小、不能保持稳定的情况,李冰又在鱼嘴分水堤的尾部,靠着宝瓶口的地方,修建了分洪用的平水槽和“飞沙堰”溢洪道,以保证内江无灾害,溢洪道前修有弯道,江水形成环流,江水超过堰顶时洪水中夹带的泥石便流入到外江,这样便不会淤塞内江和宝瓶口水道,故取名“飞沙堰”。
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为了观测和控制内江水量,李冰又雕刻了三个石桩人像,放于水中,以“枯水不淹足,洪水不过肩”来确定水位。还凿制石马置于江心,以此作为每年最小水量时淘滩的标准。[2]
在李冰的组织带领下,人们克服重重困难,经过八年的努力,终于建成了这一历史工程——都江堰。
折叠岁修制度
都江堰有效的管理保证了整个工程历经两千多年依然能够发挥重要作用。汉灵帝时设置“都水椽”和“都水长”负责维护堰首工程;蜀汉时,诸葛亮设堰官,并“征丁千二百人主护”(《水经注˙江水》)。此后各朝,以堰首所在地的县令为主管。到宋朝时,制定了施行至今的岁修制度。
古代竹笼结构的堰体在岷江急流冲击之下并不稳固,而且内江河道尽管有排沙机制但仍不能避免淤积。因此需要定期对都江堰进行整修,以使其有效运作。宋朝时,订立了在每年冬春枯水、农闲时断流岁修的制度,称为“穿淘”。岁修时修整堰体,深淘河道。淘滩深度以挖到埋设在滩底的石马为准,堰体高度以与对岸岩壁上的水则相齐为准。明代以来使用卧铁代替石马作为淘滩深度的标志,现存三根一丈长的卧铁,位于宝瓶口的左岸边,分别铸造于明万历年间、清同治年间和1927年。
折叠历史事件
司马迁考察都江堰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司马迁奉命出使西南时,实地考察了都江堰。他在《史记˙河渠书》中记载了李冰创建都江堰的功绩。后人在其西瞻蜀之岷山及离堆处建西瞻亭、西瞻堂以示纪念。
张陵传道青城山
东汉顺帝时(公元126~144年),张陵从洛阳越秦岭到鹤鸣山修道,汉安二年(公元143年)七月一日,率弟子来青城山结茅传道。张陵在青城一带山区传道13年,汉桓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在青城山羽化,葬第三混元顶。青城山成为天师道的发祥地,常道观被称为“仙都众奥之妙,福地会昌之域,张天师羽化处焉”。历代龙虎山的天师多来青城山朝拜祖庭,为汉天师张陵扫墓。 在天师洞旁有一颗古银杏树,要七八个个大汉才能把它围住,在四川省乃至全国的极其罕见,据说这个古银杏树是张陵亲手种的。
诸葛亮设兵护堰
蜀汉建兴六年(公元228年),诸葛亮北征,以都江堰为农业之根本、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征集兵丁1200人加以守护,并设专职堰官进行经常性的管理维护,开以后历代设专职水利官员管理都江堰之先河。
马可·波罗游历都江堰
元世祖至元年间(公元1264~1294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从陕西汉中骑马,行20余日抵成都,游览了都江堰。后在其《马可˙波罗游记》一书中说:“都江水系,川流甚急,川中多鱼,船舶往来甚众,运载商货,往来上下游。”
李希霍芬考察都江堰
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1874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来都江堰考察,以行家的眼光,盛赞都江堰灌溉 *** 之完美世界各地无与伦比。曾于1872年在《李希霍芬男爵书简》中设专章介绍都江堰。李希霍芬是把都江堰详细介绍给世界的之一人。1872年,李希霍芬称赞“都江堰灌溉 *** 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3]
黄炎培都江堰办学
1941年,黄炎培到都江堰选定城东郊丰都庙为校址。翌年暑假,委派重庆职业学校校长陆叔昂来灌县购置水田、耕牛、农具,为教学实习准备条件。1944年2月,“都江实用职业学校”开学,由沈肃文任校长,黄炎培偕夫人姚维钧到灌县主持开学典礼,并亲为学校制定“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实”的校训。学校提倡“手脑并用”的学风,注重学生思想修养、文化知识和生产技能的培养。学校建立董事会,黄炎培任董事长。抗日战争胜利后,学校于1945年10月交由灌县地方接办。
林森主持都江堰开水典礼
1942年清明节,四川省 *** 及灌区14县官员齐集都江堰举行开水典礼,典礼由当时正住在灌县的国民 *** 主席林森主持。开堰前先在伏龙观祭祀李冰,向李冰神像顶礼膜拜。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乘轿直赴二王庙祭祀李二郎。祭毕,林森及其从祭人员又转赴都江堰鱼嘴,在鞭炮和万众欢呼声中,亲视开堰放水。
冯玉祥捐资建亭
1941年、1942年、1945年,国民 *** 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冯玉祥数次在灌县、青城山居留。抗日战争胜利前夕,冯玉祥寓居青城山真武宫。1945年8月11日晨,当他听到抗战胜利、日本投降的消息时,当即捐资在真武宫侧建亭,取名“闻胜”,并撰书刻碑一通立于亭中。
*** 抢修都江堰
1949年,中国人民 *** 进军四川,入川后贺龙司令员指出,要先抢修都江堰,把已延误的岁修时间抢回来。并决定从军费中拨出专款,确定由王希甫负责,由驻灌县 *** 协助抢修。12月29日,成立都江堰岁修工程临时督修处。成都军事管制委员会拨款3万银元作抢修经费。驻灌县 *** 184师1500余人在师长林彬、政委梁文英指挥下参加抢修工程。整个岁修工程于1950年3月底全部完工。4月2日按照都江堰传统习惯举行了开水典礼。
折叠历史意义
1、都江堰的创建,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标志着中国水利史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在世界水利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章。都江堰水利工程,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文化划时代的杰作。
都江堰水利工程。历经2260年而不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成功的水利杰作,更是古代水利工程沿用至今,“古为今用”、硕果仅存的奇观。与之兴建时间大致相同的古埃及和古巴比仑的灌溉系统,以及中国陕西的郑国渠和广西的灵渠,都因沧海变迁和时间的推移,或湮没、或失效,唯有都江堰独树一帜,有兴建源远流长,至今还滋润着天府之国的万顷良田。
都江堰它充分利用当地西北高、东南低的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它最伟大之处是建堰2250多年来经久不衰,而且发挥着愈来愈大的效益。
2、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
李冰主持创建的都江堰,正确处理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等主体工程的关系,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补,巧妙配合,浑然一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分沙、泄洪排沙、引水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枯水不缺,洪水不淹。都江堰的三大部分,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自动排沙、控制进水流量等问题,消除了水患。
李冰所创建的都江堰是一个科学、完整、极富发展潜力的庞大的水利工程体系,是巧夺天工、造福当代、惠泽未来的水利工程,是区域水利 *** 化的典范。后来的灵渠、它山堰、渔梁坝、戴村坝一批历史性工程,都有都江堰的印记。
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科学奥妙之处,集中反映在以上三大工程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大系统,形成无坝 *** 引水并且在岷江不同水量情况下的分洪除沙、引水灌溉的能力,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适应了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解放后,又增加了蓄水、暗渠供水功能,使都江堰工程的科技经济内涵得到了充分的拓展,适应了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
都江堰水利事业工程针对岷江与成都平原的悬江特点与矛盾,充分发挥水体自调、避高就下、弯道环流特性,“乘势利导、因时制宜”,正确处理悬江岷江与成都平原的矛盾,使其统一在一大工程体系中,变水害为水利。
两千多年前,都江堰取得这样伟大的科学成就,世界绝无仅有,至今仍是世界水利工程的更佳作品。1872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Richthofen 1833-1905)称赞“都江堰灌溉 *** 之完善,世界各地无与伦比”。1986年,国际灌排委员会秘书长弗朗杰姆,国际河流泥沙学术会的各国专家参观都江堰后,对都江堰科学的灌溉和排沙功能给予高度评价。1999年3月,联合国人居中心官员参观都江堰后,建议都江堰水利工程参评2000年联合国"更佳水资源利用和处理奖"。
河南省水利地图
河南省地跨淮河、长江、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其流域面积分别为8.61万、2.77万、3.60万、1.53万km2。全省100km2以上的河流有493条。其中,河流流域面积超过10000km2的9条,为黄河、洛河、沁河、淮河、沙河、洪河、卫河、白河、丹江;5 000~10 000km2的8条,为伊河、金堤河、史河、汝河、北汝河、颍河、贾鲁河、唐河;1000~5000km2的43条;100~1000km2的433条。按流域范围划分:100km2以上的河流,黄河流域93条;淮河流域271条;海河流域54条,长江流域75条。因受地形影响,大部分河流发源于西部、西北部和东南部的山区,流经河南省的形式可分为4类:即穿越省境的过境河流;发源地在河南的出境河流;发源地在外省而在河南汇流及干流入境的河流;以及全部在省内的境内河流。
一、黄河流域河流
黄河干流在灵宝市进入河南省境,流经三门峡、洛阳、郑州、焦作、新乡、开封、濮阳7个市中的24个县(市、区)。黄河干流孟津以西是一段狭谷,水流湍急,孟津以东进入平原,水流骤缓,泥沙大量沉积,河床逐年淤高,两岸设堤,堤距5~20km,主流摆动不定,为游荡性河流。花园口以下,河床高出大堤背河地面4~8m,形成悬河,涨洪时期,威胁着下游广大地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成为防汛的心腹之患。干流流经兰考县三义寨后,转为东北行,基本上成为河南、山东的省界,至台前县张庄附近出省,横贯全省长达711km。黄河在省境内的主要支流有伊河、洛河、沁河、弘农涧、漭河、金堤河、天然文岩渠等。伊、洛、沁河是黄河三门峡以下洪水的主要发源地。
(一)洛河水系
洛河发源于陕西省蓝田县境,流经河南省的卢氏、洛宁、宜阳、洛阳、偃师,于巩义市神北村汇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9056km2,省内河长366km。省内面积17400km2。主要支流伊河发源于栾川县熊耳山,流经嵩县、伊川、洛阳于偃师县杨村汇入洛河,河长268km,流域面积6120km2。伊、洛河夹河滩地低洼,易发洪涝灾害。
(二)沁河水系
沁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遥县黑城村,由济源市辛庄乡火滩村进入河南省境,经沁阳、博爱、温县至武陟县方陵汇入黄河。总流域面积13532km2,省内面积3023km2,省内河长135km。沁河在济源五龙口以下进入冲积平原,河床淤积,高出堤外地面2~4m,形成悬河。主要支流丹河发源于山西省高平县丹珠岭,流经博爱、沁阳汇入沁河。总流域面积3152km2,全长169km,省内面积179km2,省内河长46.4km。
(三)弘农涧、漭河
弘农涧和漭河是直接入黄河的山丘性河流。弘农涧(也称西涧河)发源于灵宝县芋园西,河长88km,流域面积2068km2。漭河发源于山西省阳城县花野岭,在济源市西北的克井乡窟窿山入境,经孟县、温县在武陟城南汇入黄河,全长130km,流域面积1328km2。
(四)金堤河、天然文岩渠
金堤河、天然文岩渠均属平原坡水河道。金堤河发源于新乡县荆张村,上游先后为大沙河、西柳青河、红旗总干渠,自滑县耿庄起始为金堤河干流,流经濮阳、范县及山东莘县、阳谷,到台前县东张庄汇入黄河,干流长159km,流域面积5047km2。天然文岩渠源头分两支,南支称天然渠,北支称文岩渠,均发源于原阳县王禄南和王禄北,在长垣县大车集汇合后称天然文岩渠,于濮阳县渠村入黄河,流域面积2514km2。由于黄河淤积,河床逐年抬高,仅在黄河小水时,天然文岩渠及金堤河的径流才有可能自流汇入,黄河洪水时常造成对两支流顶托,排涝困难。
二、淮河流域河流
淮河流域的主要河流有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洪河、颍河和豫东平原河道。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均发源于大别山北麓,占省内淮河流域总面积的17.5%。左岸支流主要发源于西部的伏牛山系及北部、东北部的黄河、废黄河南堤,沿途汇集众多的二级支流,占省内淮河流域总面积的82.5%。左右两岸支流呈不对称型分布。山丘区河道源短流急,进入平原后,排水不畅,易成洪涝灾害。
(一)淮河干流及淮南支流
淮河干流发源于桐柏县桐柏山太白顶,向东流经信阳、罗山、息县、潢川、淮滨等县境,在固始县三河尖乡的东陈村入安徽省境,省界以上河长417km,淮河干流水系包括淮河干流、淮南支流及洪河口以上淮北支流流域面积21730km2。息县以下,两岸开始有堤,至淮滨,河长99km,河床比降为1/7000,河宽2000余米,由于淮河干流排水出路小,防洪除涝标准低,致使沿淮干和各支流下游平原洼地,经常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南岸主要支流有:浉河、竹竿河、寨河、潢河、白露河、史河、灌河,均发源于大别山北麓,呈西南——东北流向,河短流急。
(二)洪河水系
洪河发源于舞钢市龙头山,流经舞阳、西平、上蔡、平舆、新蔡,于淮滨县洪河口汇入淮河,全长326km,班台以下有分洪道长74km,流域面积12325km2。流域形状上宽下窄,出流不畅,易成水灾。汝河是洪河的主要支流,发源于泌阳五峰山,经流遂平、汝南、正阳、平舆,在新蔡县班台村汇入洪河,全长222km,流域面积7376km2。臻头河为汝河的主要支流,发源于确山鸡冠山,于汝南汇入汝河,河长121km,流域面积1841km2。汝河另一主要支流北汝河,发源于西平县杨庄和遂平县嵖岈山,经上蔡、汝南汇入汝河,河长60km,流域面积1273km2。
(三)颍河水系
颍河水系,位于河南省腹地,是淮河流域更大的河系。在河南省境内,颍河水系也俗称沙颍河水系,以沙河为主干,周口以下至省境段也俗称沙河。此处仍以颍河为主干记述。颍河发源于嵩山南麓,流经登封、禹州、襄城、许昌、临颍、西华、周口、项城、沈丘,于界首入安徽省。省界以上河长418km,流域面积34400km2。颍河南岸支流有沙河、汾泉河,北岸支流有清潩河、贾鲁河、黑茨河。沙河是颍河的更大支流,发源于鲁山县石人山,流经宝丰、叶县、舞阳、漯河、周口汇入颍河,河长322km,流域面积12580km2。其北岸支流北汝河,发源于嵩县跑马岭,流经汝阳、临汝、郏县,在襄城县简城汇入沙河。全长250km,流域面积6080km2。沙河南岸支流澧河发源于方城县四里店,流经叶县、舞阳,于漯河市西注入沙河,全长163km,流域面积2787km2。汾泉河发源于郾城县召陵岗,流经商水、项城、沈丘,于安徽省阜阳市三里湾汇入颍河,省界以上河长158km,流域面积3770km2。其支流黑河(泥河)发源于漯河市,流经上蔡、项城,于沈丘老城入汾河,河长113km,流域面积1028km2。清潩河发源于新郑,流经长葛、许昌、临颍、鄢陵,于西华县逍遥镇入颍河,河长149km,流域面积2362km2。贾鲁河发源于新密市圣水峪,流经中牟、尉氏、扶沟、西华,于周口市北汇入颍河,全长276km,流域面积5896km2。其主要支流双洎河发源于密县赵庙沟,流经新郑、长葛、尉氏、鄢陵,于扶沟县彭庄汇入贾鲁河,全长171km,流域面积1758km2。颍河其他支流尚有清流河、新蔡河、吴公渠等,流域面积在1000~1400km2之间。黑茨河源于太康县姜庄,于郸城县张胖店入安徽,省境内河长107km,流域面积1214km2,原于阜阳市汇入颍河,现改流入茨淮新河,经怀洪新河入洪泽湖。
(四)豫东平原水系
豫东平原水系主要有涡惠河、包河、浍河、沱河及黄河故道。
涡惠河是豫东平原较大的河系。涡河发源于开封县郭厂,经尉氏、通许、杞县、睢县、太康、柘城、鹿邑入安徽省亳州,省境以上河长179km,流域面积4226km2。其主要支流惠济河发源于开封市济梁闸,流经开封、杞县、睢县、柘城、鹿邑,进入安徽亳县境汇入涡河,省境以上河长166km,流域面积4125km2。
包河、浍河、沱河属洪泽湖水系。浍河发源于夏邑县马头寺,经永城入安徽省。省内河长58km,流域面积1341km2。较大支流有包河,流域面积785km2。沱河发源于商丘县刘口集,经虞城、夏邑、永城进入安徽省,省内河长126km,流域面积2358km2。较大支流王引河和虬龙沟,流域面积分别为1 020km2和710km2。
黄河故道是历史上黄河长期夺淮入海留下的黄泛故道,西起兰考县东坝头,沿民权、宁陵、商丘、虞城北部入安徽,省境以上河长136km,流域面积1520km2,两堤间距平均6~7km,堤内地面高程高出堤外6~8m。主要支流有杨河、小堤河以及南四湖水系万福河的支流黄菜河、贺李河等。
三、海河流域河流
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卫河干支流和徒骇河、马颊河。徒骇河、马颊河属平原坡水河道。卫河及其左岸支流峪河、沦河、淇河、汤河、安阳河源出太行山东麓,坡陡流急,下游进入平原,水流骤缓,宣泄能力低,洪水常沿共产主义渠、良相坡、长虹渠、白寺坡、小滩坡、任固坡等坡洼地行洪滞洪,并顶托卫河右岸平原支流汛内沟、杏圆沟、硝河、志节沟排涝,常造成较重的洪涝灾害。
(一)卫河
卫河是河南省海河流域更大的河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夺火镇,流经河南省博爱、焦作、武陟、修武、获嘉、辉县、新乡、卫辉、浚县、滑县、汤阴、内黄、清丰、南乐,入河北省大名县,至山东省馆陶县秤钩湾与漳河相会后进入南运河。省境以上河长286km,流域面积12911km2。卫河在新乡县以上叫大沙河,1958~1960年开挖的引黄共产主义渠,1961年停止引黄后,成为排水河道,该渠在新乡县西永康村与大沙河汇合,沿卫河左岸行,截卫河左岸支流沧河、思德河、淇河后下行至浚县老观嘴,复注入卫河。
漳河有南北两支,南支浊漳河发源于山西省平顺县,为河南、河北两省界河,流经河南省林州、安阳,于观台和北支清漳河汇合为漳河,向东至安阳县南阳城入河北转山东注入卫河。省内流域面积仅624km2,是安阳市的重要水源。
卫河的主要支流有:淇河是卫河更大支流,发源于山西省陵川县,经辉县、林州、鹤壁、淇县,在浚县刘庄入卫河,河长162km,流域面积2142km2;汤河发源于鹤壁市孙圣沟,经汤阴、安阳,于内黄县西元村汇入卫河,河长73km,流域面积1287km2;安阳河发源于林州黄花寺,经安阳县于内黄县入卫河,河长160km,流域面积1 953km2。
(二)马颊河、徒骇河
马颊河、徒骇河是独流入渤海的河流。马颊河源自濮阳县金堤闸,流经清丰、南乐进入山东省,省界以上河长62km,流域面积1034km2。徒骇河发源于河南省清丰县东北部边境、流经南乐县东南部边境后入山东省,省界以上流域面积731km2。
四、长江流域河流
河南省长江流域汉江水系的河流有唐河、白河、丹江,各河发源于山丘地区,源短流急,汛期洪水骤至,河道宣泄不及,常在唐、白河下游造成灾害。
白河发源于嵩县玉皇顶,流经南召、方城、南阳、新野出省。省内河长302km,流域面积12142km2。主要支流湍河发源于内乡县关山坡。流经邓州、新野入白河,河长216km,流域面积4946km2。其他支流有赵河和刁河。
唐河上游东支潘河,西支东赵河,均发源于方城,在社旗县合流后称唐河,经唐河、新野县后出省。省内干流长191km,流域面积7950km2。主要支流有泌阳河及三夹河。
丹江发源于陕西省商南县秦岭南麓,于荆紫关附近入河南淅川县,经淅川老县城向南至王坡南进湖北省汇入汉江。省境内河长117km,流域面积7278km2。主要支流老灌河发源于栾川县伏牛山水庙岭,向南经西峡县至淅川老县城北入丹江,河长255km,流域面积4219km2。支流淇河发源于卢氏县童子沟,于淅川县荆紫关东南汇入丹江,河长147km,流域面积1498km2。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