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摇钱树被成功修复,网友纷纷求好运,专家却这样说?

2017~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对宝鸡市高新区郭家崖遗址北区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考古队员在一座没有遭到盗掘的东汉砖室墓葬中,发现了许多带有巴蜀文化的入殓品,一件东汉时期青铜摇钱树更是成为万千网友关注的焦点。2020年9月10日,经过文保工作者两年多的保护与清理,这棵西汉青铜摇钱树已基本修复完毕。网友看到这株摇钱树纷纷点赞求好运,不过文物专家却给网友们泼了盆冷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微信号:ctkjcq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先让笔者简单介绍下,这棵摇钱树是如何被发掘的?2018年6月份,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宝鸡市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在宝鸡高新区郭家崖古墓葬群第41号墓里,发现了这棵东汉摇钱树。这棵摇钱树刚刚出土时已支离破碎,考古队员面对这件脆弱的文物,先将其所有碎片完好无损地带到实验室,然后通过便携式x射线荧光光谱仪进行全面检查。检查完毕,考古队员了解到这棵青铜摇钱树表面铜含量达到80%,铁和锌的含量分别是5%和0.5%。

得到相关信息之后,陕西省文保人员利用三维扫描打印,以及其他高科技手段先在电脑上复刻出了这棵青铜摇钱树原貌。随后历经两年专业修复,文保人员先对青桐树清除锈蚀,再将保存完好的构件分类。这么说吧:文物修复者先将这棵青铜树上的“大件”拼在一起组成大致的轮廓,然后缺什么再补什么。修复完成之后的青铜摇钱树,也是陕西省目前所见保存最为完整的秦汉青铜摇钱树。笔者查阅古籍发现,青铜摇钱树有招财进宝的寓意,从考古的意义上分析,青铜树是东汉至三国时期,巴蜀一带非常流行的入殓品。

然而陕西和四川这两个省市距离可不远,为何在宝鸡能发现带有巴蜀文化的青铜摇钱树?这也是相关专业人员需要全力攻破的难题之一。据笔者推断:是不是2000多年前,通过秦岭蜀道将巴蜀文化传到关中地区,所以巴蜀地区流行的青铜摇钱树,来到陕西一带生根发芽?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个人推测,大家姑妄听之。不过从2018年开始,有不少网友通过各方渠道了解这棵青铜摇钱树修复状况。

因为摇钱树在中国有非常好的寓意,普通百姓希望能发大财过上好日子,那些做生意的老板更是想讨个好彩头。因此这棵青铜摇钱树被发掘至今,也是不间断登上 *** 热搜。经过文保工作者两年紧张修复,这棵东汉青铜摇钱树重见光彩,也引起不少网友的热烈点赞,毕竟大家都想求个好运。发不发财是一回事,能看到这件精美无瑕的东汉青铜器熠熠生辉,也是好事一桩。

然而四川三星堆文物专家却向网友们泼了盆冷水,因为这棵东汉青铜摇钱树在古代,寓意可能不那么好,甚至这件青铜器是古人的白事用品。根据道家典籍记载:摇钱树在古代俗称“福寿树”,也称之为“神树”。汉代那些达官贵人认为摇钱树能帮助自己得到财富,而道家则认为摇钱树是人间通往天堂的树,缩短了人死后灵魂与天上的距离。更通俗点来说,东汉至三国时期巴蜀一带流行的摇钱树,更像是古人的白事用品。因为摇钱树可以缩短灵魂与天上的距离,道家则认为摇钱树能引导人的灵魂在死后上天堂,而不是下坠入地狱。

那么,这棵东汉摇钱树就是达官贵人的入殓品,墓主人希望摇钱树能引导自己灵魂上天堂。而并不是普通网友想的那般,它可以给大家带来招财好运。不过笔者认为,道家某些言论还是充满着不确定或者说带点迷信学说,网友们也没必要认为这棵摇钱树是什么“晦气物”。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东汉摇钱树本质上是千年前的青铜器文物,人们也不要在其上面附加很多摸不着边的意义。

参考文献:史记、皇极经世

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名单?

之一批委员

1983年 1月26日成立,由文物、考古、历史、建筑等方面专家、学者组成。之一任主任委员夏鼐,现任主任委员廖井丹。委员:尹达、王仲殊、王振铎、冯先铭、安志敏、苏秉琦、启功、吴良镛、单士元、张政烺、郑孝燮、贾兰坡、顾铁符、宿白、常书鸿。

2005年委员

(各专业组委员及增聘委员均以姓氏笔划为序)

主任委员: 傅熹年(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

副主任委员: 耿宝昌(故宫博物院) 孙机(国家博物馆)史树青(国家博物馆)

一、 书画碑帖组

刘光启(天津文物出境鉴定站) 张慈生(天津市文物公司) 杨仁恺(辽宁省博物馆) 杨臣彬(故宫博物院) 金维诺(中央美术学院) 周绍良(中国宗教研究所) 钟银兰(上海博物馆) 徐邦达(故宫博物院) 章津才(北京文物出境鉴定站)

增聘9人:

王连起(故宫博物院) 李凯(天津文物出境鉴定站) 李遇春(广东文物出境鉴定站) 许忠陵(故宫博物院) 肖燕翼(故宫博物院) 杨新(故宫博物院) 单国霖(上海博物馆) 鲁力(江苏文物出境鉴定站) 薛永年(中央美术学院)召集人:薛永年

二、现当代书画组(增设)

水天中(中国艺术研究院) 冯远(中国美术馆) 朱乃正(中央美术学院) 邵大箴(中央美术学院) 郎绍君(中国艺术研究院) 常莎娜(清华大学工艺美术学院) 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 雷振方(荣宝斋)召集人:邵大箴

三、古籍组

丁 瑜(国家图书馆)增聘5人:李致忠(国家图书馆)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 陈先行(上海图书馆) 杨成凯(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黄永年(陕西师范大学)召集人:丁瑜

四、陶瓷组

汪庆正(上海博物馆) 陈华莎(故宫博物院)张浦生(南京博物院) 赵自强(广州博物馆)曾土金(广州市文物总店) 薛贵笙(上海市文物商店)

增聘3人:

王莉英(故宫博物院) 邵长波(故宫博物院) 穆青(河北文物出境鉴定站)召集人:陈华莎

五、铜器组

李学勤(清华大学) 陈佩芬(上海博物馆)

增聘6人:

王海文(故宫博物院) 王冠英(国家博物馆) 朱凤瀚(国家博物馆) 吴镇烽(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郝本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高至喜(湖南省博物馆)召集人:王冠英

六、玉器组

云希正(天津艺术博物馆) 田凤岭(天津文物出境鉴定站) 许勇翔(上海博物馆) 张永昌(苏州文物商店) 杨伯达(故宫博物院)

增聘4人:

田俊荣(天津文物公司) 张广文(故宫博物院) 杨震华(苏州文物商店) 郭大顺(辽宁省文化厅)召集人:张广文

七、货币组

戴志强(中国钱币博物馆)

增聘5人:

刘建民(山西省人民银行) 周祥(上海博物馆) 黄锡全(中国钱币博物馆) 程纪中(北京钱币学会) 翦宁(国家博物馆)召集人:戴志强

八、杂项组

王世襄(中国文物研究所) 台立业(山东文物出境鉴定站)孙学海(北京市文物局) 李久芳(故宫博物院)郑珉中(故宫博物院)

增聘8人:

刘东瑞(国家文物局) 步连生(中国文物研究所) 张永康(云南省文物局) 张淑贤(故宫博物院) 杨泓(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胡德生(故宫博物院) 赵丰(中国丝绸博物馆) 夏更起(故宫博物院)召集人:胡德生

九.近现代历史文物组(增设)

万冈(国家博物馆) 阮家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孙毅(北京鲁迅博物馆) 沈庆林(国家博物馆) 肖贵洞(国家博物馆) 相瑞花(国际友谊博物馆) 夏传鑫(国家博物馆)召集人:沈庆林

[陕西省]陕西考古研究院赵西晨职称,陕西考古研究院赵西晨职称评选

咸阳机场扩建变身考古现场,这是怎么回事?

陕西考古研究院获悉,今年春节,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空港新城考古研究基地全体成员放弃休假,全力确保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顺利进行,在机场的建设工程范围内,勘探共发现各类古代文化遗迹4600余处,其中包括各时期古墓葬3500余座。

机场扩建发现3500座古墓

据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是陕西民航发展史上规模更大,同时也是西北地区更大的民航工程,对陕西省建设西安国际航空枢纽意义重大。

根据前期的考古,考古人员需分期分阶段组织实施考古发掘工作,并及时提供阶段性发掘成果资料,且按招标人要求调整发掘工序,不能影响三期扩建空管工程正常施工,考古期限在60天左右。

经过工作,考古人员在建设工程范围内,勘探共发现各类古代文化遗迹4600余处,其中包括各时期古墓葬3500余座,遗迹数量和规模都非常巨大。经省考古研究院与机场建设指挥部协商决定,春节假期期间,空港新城考古研究基地动员干部、技工等60余名员工,由7个劳务公司配合900余名工友,全力开展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南、北飞行区及航站区等重点建设区域的考古发掘。

此前曾发现唐玄宗外公墓葬

据了解,在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一期、二期建设过程中,也曾经发现大量古墓,其中不少都是比较有价值的古代墓葬。

陕西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2010年,为配合西安咸阳机场二期扩建工程建设,省考古研究院曾对工程建设地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其 *** 发掘墓葬60余座,出土文物1300余件。当时在这里不仅发现了迄今为止关中十六国时期更大的一个墓葬,还发现了唐玄宗外公的墓葬。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刘呆运说,当时发现的唐玄宗外公之墓为该地区唐代墓葬中更大的一座,地面保存有封土,墓前还发现有石刻。封土的夯土层层次十分清晰,由上至下共91层,每层厚约10厘米,顶部土色略杂,其余土色纯净。有的层位发现有车辙印和牛蹄印。

考古人员还发现该双室墓葬竟然呈现出奇特的“佛塔造型”,这在唐代砖室墓结构中属之一次发现。唐代佛教盛行,人们熟知的寺院大师们的墓葬多为上面有个佛塔,下面是地宫。此次发现该墓葬呈现佛塔造型,专家们认为,这为研究佛教对中国丧葬礼仪制度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为文保相关工程设计“大拐弯”

西部机场集团接受,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扩建工程破土动工。工程以2030年为目标年,按照年旅客吞吐量83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的目标进行设计。除了扩建机场,西安还修建了从市区到机场的城际轨道交通线路,“但机场城际线并非直线,而是出现了几个较大的拐弯,这一度还曾引发很多网友质疑,实际上这是为了避让秦制陶作坊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等多处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区几次更改线路”。陕西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称,整个城际线施工现场下,就有300多座古墓。

对于机场扩建发现3500多座古墓一事,网友表示“在西安做建设真的太难了,动不动就挖出古墓,修地铁会挖出来,修机场也会挖出来,这也辛苦考古工作者了。”。

求一篇 考古现场保护 论文。 我是学文物保护修复的。现在要上交一篇 考古现场保护相关的论文,求解答!

考古发掘现场保护中的环境因素及影响

谈到文物的保护陕西考古研究院赵西晨职称,与之相关的文物环境因素是不容回避的话题。文物的埋藏与保存环境就像人类与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一样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陕西考古研究院赵西晨职称,各种各样的环境条件及因素会对文物的保存与保护产生不同的作用,形成不同的后果,而对于考古发掘中的文物保护来讲,周边环境的复杂带来的各种不确定因素为文物保护工作增加了相当的难度,甚至直接影响到保护工作的成败,这一点通过汉阳陵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实践,能够切实感受到各种环境因素对保护的影响,因此说在考古现场的文物保护中,相应环境问题的研究对文物的保护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做好考古现场保护工作,首先涉及到考古现场保护工作的内容及现场环境研究的内涵。

所谓考古发掘现场的环境问题研究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指发掘前文物埋藏于地下的状况,即埋藏环境,由于长时间处于较为恒定的封闭状态,在缺氧条件下,加之土壤酸碱度、压力、温湿度等因素较为恒定,这种长期形成相对稳定的文物埋藏环境,使文物遭受腐蚀的速率逐渐趋缓,相应起到了保护文物的作用;其二,是指从发掘工作开始以后文物暴露在自然环境中,这时候一切对出土文物产生作用的外部变化因素,包括温湿度、光照射、空气污染、虫害及微生物等等都是需要了解的内容,研究它们的存在、发生与变化的规律对文物产生的影响,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解决文物保护中的难点问题。

通常所说的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是指一切配合考古发掘中同步进行的保护工作,主要是常说的抢救性保护,其次就是遗址、遗迹类现场保护,考古现场保护是做好文物保护最初也是最重要一个环节,这一问题解决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文物保护的最终结果,目前其重要性越来越受到文物保护专家、考古学家的重视。由于发掘工作的进行,地下文物原有的稳定、平衡的环境遭受破坏,这一环境骤变过程直接产生包括肉眼能观察到的有机质文物腐化、灰化等现象,无机质文物存在酥解、破损等延续性破坏的发生,如果没有有效的现场保护工作将会使一些极为重要的遗物遗迹仅仅存在于绘图、照片之中。而现场保护工作就是采用必要的技术手段和适当的保护材料支持,在之一时间内有效控制紧急危害的发生,如临时性加固、区域环境控制、器物科学起取等,为进一步保护奠定基础。相对于抢救性保护,由于特殊要求需现场展示的遗址类文物以及特殊情况下目前无法提取遗迹、遗存的保护,也属于考古现场的保护问题。汉阳陵考古发掘现场保护状况基本类似于后者,根据汉阳陵发展规划的要求与设计,它是在遗址、遗迹上建立的保护性博物馆,因此保护工作也围绕着现场展示进行,以下通过保护工作中具体实例说明与环境间的不可分割性。

——考古发掘现场的环境调查

了解保护对象的基本情况是任何保护工作 的前题,而像野外考古发掘现场受周边复杂外部因素的影响比较明显、直接,因此说从文物保存环境角度来讲,及时掌握文物所处环境及周边相关因素的影响,可综合评价造成文物破坏的外部因素及目前文物状况,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文物的有效保护问题。

汉阳陵帝陵考古发掘现场,目前所作的防护措施是采取钢结构框架支撑、顶棚用玻璃钢瓦防护,现有的状况仅能防止雨水直接冲刷和阳光曝晒,其它方面的作用不明显。

阳陵文物中环境因素起作用的有以下几个方面为:

1.温湿度的剧烈变化。温湿度的作用在于促进各种文物破坏反应的进行,是文物遭受损害的根本因素。而阳陵发掘现场近似露天的条件,温湿度也自然随着一天的变化而随时波动,根据我们简单的温湿度记录显示,日气温波动范围达20℃以上、湿度变化超过30%-40%,特别是冬夏两季面临着持续高温和寒冬结冻还造成文物的物理性破坏,以及其它化学作用和微生物生长等生物作用。因温湿度剧变而引发的木质遗迹文物失水开裂问题已成为保护中的一大难题。

2.坑壁坍塌。阳陵地处咸阳原上,地质形成较晚,为三级失陷性黄土,这种土壤结构松散,含沙量较大,故极易开裂,失水收缩量大,因此将形成塌陷,起壳、脱落。近两年多来,坑壁四周多处塌落且形势愈发危急。

3.降尘及风沙的作用。咸阳原是西安以北的一道天然屏障,而对处于原上的阳陵文物来讲降尘及风砂的破坏作用较其它地方明显,除去机械磨损的破坏、文物表面的风化,空气尘埃降落于文物表面成为有害气体、微生物的载体而产生作用,另外这种尘土在文物表面影响到观赏性,出于参观需求经常性的清扫带来损害。

4.动物昆虫的破坏。在划定保护范围之前,发掘现场为种植农田。经考古发掘后,由于文物中有大量的木质文物和坑道木框架,经常年腐化,遗迹的腐殖物形成了坑道独特的营养生态条件,且周边杂草丛生及现场安全需要的灯光,诱集了大量的农田害虫进入坑道,威胁、破坏文物。

5.微生物、低等植物的大量滋生。同上原因,坑道独特的生态环境,使微生物自身需求得到满足,及高温高湿的外部条件和目前为了保护文物环境的相对稳定所采取覆盖塑料布的因素,在阳陵造成了大量微生物、低等植物的泛滥,也成为危及文物安全的重要隐患。

除此之外,其他如因发掘暴露造成的地下水分散失、裂隙及粉化等表面风化因素的加重;光线及紫外线的辐射等都直接或间接的起到破坏作用。

——文物保护中的环境作用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任何一项实际工作中更应该注重现场环境的各种影响,许多在室内条件下能够完成的工作,而在田野却因操作条件的不确定性导致失败,从某种意义上讲,外界环境条件往往左右着保护工作的成败。

如选择适当的加固保护材料是一常用的技术手段,但是在现场加固中,更应考虑加固材料的合理性与适用性,以满足复杂情况下对材料的要求。以阳陵木质及木质彩绘遗迹的加固为例,由于木质的腐朽,埋藏环境中的土壤颗粒或矿物质成分在水及其他地质营力的作用下逐渐地填充到木质糟朽降解以后留下的空间,形成仅有器形的土质车辆及马匹等遗迹,由于上述土壤化过程使其质地结构疏松、脆弱且不定型,现有条件根本无法从现场提取出来,只有在现场保留下来。此类问题在实验室内能得到妥善处理,但是在发掘现场中对加固材料的要求需同时满足以下几方面的需求,即材料与水的兼容性、具备优良的透气性、耐候性、渗透性,还有在加固过程中保持土质表面不产生失水开裂等。目前来看,现有的保护技术和材料,无法达到满意效果,其原因就是无法排除现场外界环境条件的作用。

还有由于微生物的任意生长与繁殖,对文物的侵害而特别是对有机质文物及彩绘颜料的损伤是极其致命的。在阳陵发掘现场由于存在诸多的不利因素,微生物的防治就显得极迫切,经反复摸索,多次实验结合现场环境下气温变化大、水分散失快的特殊条件,在防霉剂的应用上选择以丙二醇作为载体,这样能有效控制水分的快速散失,从而大大提高了使用效果。

在虫害的控制方面,通过采取药剂封闭熏蒸,饵诱杀施放药带,坑道喷雾及四周加装防虫网等技术防治技术外,不容忽视的是,由于周边环境杂草丛生及现场安全需要的灯光,仍然会诱使大量害虫产生再次进入坑道威胁文物,在这种情况下有效阻止害虫发生的手段就是环境的隔离,即加装防虫隔离网,对于这种大面积的除虫工作是迫不得已进行的,真正有益的工作是作好虫害的预防,同时采取必要措施破坏虫类适宜的生存环境。

——现场保护中的环境控制

文物处于地下经过一段时间后,随着这种埋藏环境趋于稳定,这其中的文物也就处于一个相对、暂时的动态平衡之中,但随着发掘进行固有平衡被破坏,特别是温湿度骤变、光辐射等对文物产生一突变过程。这一过程正是导致文物毁坏的重要原因,加之出土后环境条件的反复波动,增大了破坏反应的进行,从长远考虑,文物的环境保护问题是文物保护研究中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最新的研究成果显示,对文物实施保护的最有效手段就是控制文物所处环境,为文物营造一个相对稳定、单独存在的空间。从稳定的文物环境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可以通过阳陵南区从葬坑8号坑文物保护示范工程中表现出来。

8号坑是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与斯洛文尼亚文物保护机构共同建造,按照最初设计思路是通过在封闭条件下,采用控制温湿度、冷光源照明及空气过滤与交换系统等技术手段,为其中清理出土的现场文物营造稳定的环境条件,但由于资金和项目执行中的问题,该项目没有完成,目前8号坑仅为封闭条件,未安装使用其它调控设备,虽然如此,由于它达到了阻止温度剧烈波动的效果且长期保持着高湿度,经过6年多时间出土文物保存较好,仍然起到了很好的保护效果,与其他同期的出土物相比较,产生了明显的差别。

在汉阳陵帝陵从葬坑博物馆的建设方案中,其下沉式地下现场展示也是出于环境因素的考虑,将着眼点放在营造较为稳定的现场环境,即通过控制文物所处小环境来达到阻止出土文物免遭破坏的目的。

综上所述,环境因素对发掘现场保护的影响实际体现在防与治两方面,具体表现为三个步骤:首先环境调查就是找出病因;而克服各种影响文物保护的不利因素解决好现场保护的难题,就是治;所谓防,就是尽可能的创造和控制良好的外部条件和适宜的保存环境,这就像人类创造和改善生存环境一样,坚持预防为主,才是文物保护的根本出路。发掘现场文物的保护问题必须与环境相协调,只有解决好各环境条件对文物产生的作用与文物现存状况之间矛盾,才能做好现场保护工作。

来源:中国文物报作者:赵西晨

希望回答对你有用

西北大学教授名单

文化遗产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也可作学硕及专硕导师):

陈洪海(教授)、高星(特聘教授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学硕导师(也可作专硕导师):

朱之勇(副教授)

专硕导师:

贺存定(教授)

钱耀鹏(教授)、陈洪海(教授)、孙周勇(特聘教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郭梦(副教授)

学硕导师(也可作专硕导师):

刘斌(副教授)

博士生导师(也可作学硕及专硕导师):

赵志军(植物考古 特聘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凌 雪(科技考古 教授)、温睿(古陶瓷、古玻璃和古代残留物分析 教授)、付巧妹(古DNA  特聘教授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先怡衡(矿冶、宝玉石考古 副教授)

学硕导师(也可作专硕导师):

陈靓(体质人类学 副教授)、马志坤(环境考古 副教授)、李悦(动物考古 讲师)

专硕导师:

赵东月(体质人类学 讲师)、唐丽雅(植物考古 讲师)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是什么级别?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是全国成立最早、规模更大的省级考古科研机构,系事业单位。院长应是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研究员)。比照公务员级别,相当于厅(局)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