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是陕西的地级市吗?
不是一个地级市。

添加微信好友, 获取更多信息
复制微信号
杨凌位于陕西关中平原中部,东距西安市82公里,西距宝鸡86公里,面积94平方公里,下辖县级杨陵区,总人口16万,城市人口8万人。1997年7月国务院批准正式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纳入国家高新区管理,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
杨凌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发祥地。早在4000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开创了我国农耕文明的先河。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在这里建立了中国西北地区之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现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此后的几十年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学校。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聚集了农林水等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人员,被誉为中国“农科城”。但是,当这里的基础设施条件十分落后,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
示范区成立的前几年,平均每年要流失近百名科教骨干。为了稳定这里的人才,发挥这里的农科教优势,推进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国务院于1997年7月13日决定设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国家19个部委与陕西省共同领导和建设。
国家交给杨凌的任务是: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并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农业产业链延伸”以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国家19个部委和陕西省委、省 *** 的正确领导下,经过九年多的艰苦创业,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比较显著的进展。
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稳定科教队伍和吸引人才,加快产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保障条件10年来,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原则,城市标准的建成区从3.6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3万多人增加到了8万多人,初步建成了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能够较好地支撑科研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截至2006年底,示范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8亿元,其中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投资约30亿元,企业和社会投资约38亿元。建成了4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和水电气热通讯等配套管网、天然气热电厂、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城市供热中心,建设了30多万平方米的安居工程、100多万平方米的商品房,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先进的标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水上运动中心,高标准的医院等等。形成了以生态型田园风光为特色的小城市雏形,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认证,现已成为全国旅游示范区和国家卫生区。
推进产学研结合,以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生物工程(制药)为主导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
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既是实现产业化,增强示范带动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必然要求。通过加强招商引资,实现产学研结合,推动成果产业化。目前,累计入区注册的企业超过850家,其中外商投资企业22家。初步形成了农牧良种、环保农资、绿色食品和生物工程(制药)四大特色产业。
农牧良种业是杨凌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牧良种推广示范及其产业化,扩大对外科技示范效应的重要途径。引进和培育形成了秦丰、科元、正大等一批从事农牧良种生产和销售的高科技企业。拥有肉牛品种改良和奶(肉)牛繁育、杂交小麦、“双低”杂交油菜等先进的技术成果和优良品种,市场辐射西北五省区,年交易总额约6亿元。杨凌已成为西北地区最重要的农牧良种集散地。随着农牧良种产业规模的扩大,对外科技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
杨凌环保农资产业的集聚效应正在形成,已成为西北最主要的环保农资生产基地。以巨川富万钾、秦川节水、博迪森农化、秦丰农化、鼎天济农等为代表的环保农资企业超过60家,拥有生物钾肥、无公害农药等一批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环保农资企业通过在各地建立农资产品应用示范基地、示范点,既扩大了产品宣传效果和销售规模,又促进了农民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的积极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带动了农民增收。
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了一定规模,通过在各地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原料基地,促进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现有食品加工企业38家,年销售收入约8亿元。以果汁、乳品、蜂产品、肉制品、葡萄酒及蔬菜加工为主的绿色食品产业形成一定规模。李华葡萄酒、当代蜂业、圣桑饮料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年产18万吨的陕西恒兴果汁公司、年出口蜂蜜4000余吨的陕西当代蜂业公司等一批绿色食品企业的发展壮大,使示范区的农副产品深加工和食品工业逐步向规模化迈进。
杨凌生物工程(制药)产业从无到有,聚集度位列全省第二。同时,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的指导下,通过在陕南等地建立中药材基地,带动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现有医药企业16家,其中11家通过GMP认证。成长起了绿方疫苗、郝其军制药、麦迪森制药、赛德生物、亨通光华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导产品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生物和医药高科技企业。例如,郝其军制药公司的主导产品复方皂矾丸,获得“国家保密发明专利证书”,被科技部、国家保密局评定为“国家秘密技术项目”。麦迪森公司自主开发的黄龙咳喘胶囊等药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声誉,也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
产业发展使杨凌的自我发展能力得到一定增强。2006年示范区主要经济发展指标和成立时的1997年相比:
工业总产值从1.2亿元增加到20亿元,年均增长36.7%;
国内生产总值从3.09亿元增加到20.65亿元,年均增长23.5%;
固定资产投资从每年3000-4000万元增加到每年8-10亿元;
技工贸收入从数百万元增加到68亿元,年均增长40%-60%;
外贸出口从零起步,达到9322万美元;
财政收入从1369万元增加到2.23亿元,年均增长36.4%。
实施科教体制改革,农科教、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机制初步形成,教学质量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杨凌10家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经过8年的发展,杨凌的科教实力明显增强,走出了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路。在校学生由合并前的1万名增加到了3.5万名,研究生从700名增加到了5000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先后进入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建设行列,新增17个国家和省部级实验室、研究基地,3个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3个增加到了11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由15个增加到了71个,硕士点由39个增加到了105个。2005年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优等评估,2006年又顺利通过了研究生院的正式评估,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也被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单位之一,进入了国家重点高职院校建设行列。
新体制和新机制激发的活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跨越式发展。人才工作出现历史性转机。近年来,引进硕士以上人才300多名,2006年至今引进海外人才10多名。在职教师已有200多人出国进修。通过引进和培养,一批优秀学科带头人队伍正在形成。目前,以面向旱区农业发展为主导,在动植物遗传育种、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植物保护、动物重大疫病防治、农业水土工程等学科领域已形成明显的特色和优势,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先后获得120多项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其中有14项获得国家级奖励,取得了一批如体细胞克隆山羊、生物农药创制、胚胎干细胞研究、杂交小麦育种及节水农业和黄土高原综合治理等重要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由32%提高到了47%。
尤为可喜和倍受鼓舞的是,在200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遗传学家李振声被授予国家更高科学技术奖。李振声院士在杨凌工作生活31年,他最主要的三大科技成就中,有两项是在杨凌完成的,其中以小偃6号为代表的系列品种,开创了我国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其衍生品种达79个,推广面积达3亿多亩,这是陕西的骄傲,更是杨凌的骄傲。
区内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灯下黑”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解决区内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灯下黑”问题,既是杨凌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为走出去示范积累经验、探索模式。通过实施“校村共建”,使农业新技术、新产品首先在杨凌推广应用。引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协会,推行“公司+科教人员+农户”、“科技+专业协会+农户”模式,逐步建立以龙头企业带动为主,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体化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因地制宜,发展设施农业、畜牧业等主导产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形成了农村全面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良好局面。2003年,杨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7年的1396元增加到2847元,实现了岚清同志提出的“翻番”目标。之后继续以较快速度增加,2006年达到3820元。
对外科技示范的良好机制初步形成,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10年来,示范区逐步探索形成了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的多种有效形式。管委会与两所大学在全国16个省区建立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150个,引进、推广国内外良种1700多种,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推广农林作物良种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每年科技示范推广产生的效益超过60亿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宝鸡合作建立的“专家大院”,采取“科研+基地+农户”的形式,有效地促进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的科技含量;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专家+农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在全国10多个省区建立示范点和原料基地1200多个;杨凌乾兴公司的“动态专家+公司+客户(农户、企业和 *** )”的“乾兴模式”,实现了“农民不出门,专家请到家”;杨凌电视台开展的“百县联播送科技”活动,直接受益群众达500万人;《农业科技报》在全国发行,已成为广大农民了解科技和市场信息的主要载体,成为最受农民欢迎的媒体之一,推广实施的“媒体推广模式”受到农民的赞扬;农村中小学开展的以循环经济为特点的“生态校园”建设,也取得多种意想不到的效果。
同时,探索建立的“ *** 推动下、以大学为依托、基层农技力量为骨干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已与省内外20多个地市 *** 、企业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建立的35个科技示范基地共推广农牧新品种40多个、农业先进实用技术100多项,成果转化率达到47%,产生社会经济效益240多亿元。近年来,先后举办农民技术职称考试和认定8次,为940名农民技术员颁发了技术职称证书,涉及陕西、甘肃、山西、山东等4省、58个县区。在甘肃、宁夏等7个省、自治区,建立培训基地、站点近千个,开展农技培训5万期,培训农民400万人次,受益人数100多万。
每年一度的杨凌农高会成为国际知名的科技展会品牌和农业科技推广的重要载体
从1994年开始至今,杨凌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十三届,农高会的规模、效果、水平和影响逐年提高。累计吸引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万家国内外涉农单位,1085万客商和群众参展、参会,项目投资、实用技术、产品交易额累计1255亿元。特别是近五届,每届参会人数都超过130万,其中90%以上是农民、农村基层干部和农业企业。组织开展的(中外)农民创业论坛、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和专家咨询活动,咨询培训人数超过50万人次。成功举办了2005“一村一品”国际研讨会、2006中加农业科技创新周等国际农业科技交流活动。农高会为农业高新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推广示范搭建了交易的大平台、大市场,成为有效吸纳、转化农业科技成果,进行科技推广示范的重要平台,真正成为农业的盛会、农民的节日。
建立了精干、高效的服务管理机构,创造了杨凌良好的发展环境。按照“小 *** ,大服务”的原则,建立的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只设了六局两办、65名公务员编制,工作人员录用全部面向社会公开 *** ;干部任用主要依据绩效考核,“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管委会立足于服务抓改革,在全国率先实行会计 *** 制;率先实行了“自购公助”的公务用车改革;对外服务实行首问责任制和服务承诺制等。连续几年,入区企业对投资环境的满意度都在96%以上,社会各界对 *** 服务的满意率保持在95%以上,公众对治安环境的满意率近两年名列全省前列。2006年2月22日,在参选的283个地方 *** 中,示范区管委会被中国新闻周刊和地方 *** 创新奖组委会评为全国唯一更具责任感的地方 *** 。评委会认为,杨凌示范区管委会在公众要求的反应效率和响应程度、重大决策和政策对公众利益的体现程度、社会管理的公众参与程度、公众对行政行为的约束和监督程度、 *** 过失的责任追究程度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
十年来的开发建设给杨凌带来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一是形成了一个有绿色、生态特色的小城市的雏型;二是居住在这里的人们生活条件和生活环境有了比较明显的改善;三是人才流失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四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并形成了有一定吸引力和聚集度的投资发展环境;五是通过科技示范和产业发展,对周边地区和更大区域农民增收的带动作用初步显现;六是人们的思想意识、思维和行为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七是展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并为下一步更快、更好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陵区的经济概况
民国年间,手工业归县建设科和同业工会管理。建国后,1950年,归工商科管理,1956年改由工业科和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管理陕西省杨凌农民职称试题;1961年归县公社工业局管理;1967年由县革委会生产组分管;1980年归县工交局管理。1982年3月归区计划经济组管理;1984年5月归区经济委员会管理;1986年3月,撤销经济委员会,成立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工业企业划归区计划经济委员会管理;1987年2月,区计划经济委员会分设,工业企业复归区经济委员会管理;1995年5月归区计划经济局管理。
建国前,境内工业均以手工业生产为主,主要有木器、榨油、石工、冶铁、皮革、竹编、油漆、纺织、砖瓦、刺绣等行业,大多分布在乡村。城镇只有为数较少陕西省杨凌农民职称试题的几家作坊。建国后,国家对手工业、私营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对手工业实行低税、免税,在供销方面提供便利措施等,使手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1955年,境内有小型工业、手工业53家,从业人员262人,固定资产153万元,以个体经营为主,规模小。 1956年,开始组建公私合营的砖瓦厂和木器厂等企业。此后又组建杨陵机械厂,扩建陕西省杨凌农民职称试题了砖瓦厂、木器厂等企业。
1959至1960年,先后办起生产性厂子34个,服务性单位17个。主要企业有农机修配厂、砖瓦厂、农产品综合加工厂、衣鞋缝纫、修洗染联合厂和扎花、磨面、粉房、豆腐房以及榨油、养蜂、打麻绳、编草鞋等工副业生产项目。据1959年统计,工副业总产值22.8万元,占全社工农业总产值的8%。
1962年贯彻国务院“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仅保留农具修理厂、衣鞋洗染厂、席草广,其陕西省杨凌农民职称试题他工厂陆续撤销。三年自然灾害过后,境内的工业逐步走上陕西省杨凌农民职称试题了稳定发展的道路。
1966年新建面粉厂、棉绒厂,1975年新建印刷厂、磷肥厂、车辆电器修理厂。至1976年,杨陵公社有企业19户,职工2800余名,上缴税金25.7万元。五泉公社有企业6户,职工220名,年产值26万元。县办的杨陵机械厂、杨陵机砖厂、杨陵木器厂等4家国营集体企业,共有职工568名,固定资产741万元,总产值184万元。
1982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70.26万元,其中,全民集体所有企业总产值328.26万元,社办工业总产值为42.0万元。主要生产厂家有机械厂、木器厂、机砖厂、尼龙衫厂、综合厂、服装厂、水泥制品厂、副食品厂、酱货加工厂等;主要产品有机砖、机瓦、木器家俱、拖拉机配件、手压泵、尼龙衫、背包、自行车座套、粗铝制品和酱醋、糕点、饼干等。
198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988.9万元,是建区初期1984年的2.53倍,实现利税40.6万元。有固定资产604.7万元。
1985至1987年,工业发展较快,全区先后筹建了合金材料厂、红乐饮料厂、工艺美术厂、饲料厂、五泉电石厂、燃料公司蜂窝煤厂等。至1990年,工业总产值3268万元,其中:全民工业总产值668万元,乡镇工业总产值2600万元,是1984年的8.3倍。此后,几经改革、调整、优化、组合,至1995年,全区有工业企业52个。其中,省、部属24个,区属7个,乡镇21个,从业人员4000余名。工业总产值12958万元,是1984年的33.1倍。但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效益低的问题。而且,区属企业亏损的问题尤为突出。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工业企业的注册形式和组织结构发生深刻的变化。一大批小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应运而生,且效益较好;部分老企业通过改制、重组,效益下滑的势头虽有所遏制,但大面积亏损的局面仍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有的企业甚至被市场所淘汰。至1998年底,全区有各类工业企业366户,总产值1.79亿元,从业人员4615人。其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的企业27户,总资产18.1亿元,总产值1.25亿元,企业销售产值1.23亿元,产销率98.4%,上交税金426.6万元;亏损企业20户,亏损额615.1万元。年产值500万元以下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及个体经营企业339户,总产值5380.1万元,上交税金372.6万元。
2011年,实现生产总值60.79亿元,是2006年的2.9倍,年均增长16%;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1亿元,是2006年的2倍,年均增长13.5%;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分别完成2.32亿元和1.29亿元,是2006年的3.1倍和2.9倍,年均增长25.5%和24.3%;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达到25999元和9110元,是2006年的2.2倍和2.4倍,年均增长17.1%和18.7%。经济发展方式逐步优化。区域经济发展呈现出总量扩张、结构优化和效益提升的良好态势。2008年、2010年和2011年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城区经济社会发展争先进位奖”。 舜帝时代,农官后稷在这里“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并教民“时播百谷”,率先抛弃了原始农业自然生产方式,开创了古农业的先河。春秋时期,农桑已盛。秦汉时,金属工具在农业中得以应用,传统农业开始发展。从出土的汉代文物——“田之史”铜印可知,汉代,境域内已有主管农业的官员。汉至唐,历时400余年,林果业、畜牧业已有一定规模,以“曲辕犁”为代表的农具应用于农业,境内和整个关中的传统农业体系渐趋完善。五代以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东移,水旱灾害严重,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尤其是民国时期战争频繁,加上自然灾害较多,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的局面仍未得到较大的改观。
1949年解放时,境内粮食种植面积7.92万亩,总产10445吨,亩产131.88公斤;棉花种植面积1300亩,总产31吨,亩产23.84公斤;油料种植面积400亩,总产15吨,亩产37.5公斤;各类经济作物仅2100亩,占耕地面积不足3%;85%的土地没有水利设施,也没有农田林网,境内大家畜存栏仅0.23万头,生猪存栏1.03万头。农业生产全部依赖人力、畜力,且技术落后。
至1998年底,全区共建成干、支渠5条,总长43.8公里,斗分渠292条,全长92.6公里;抽水站24座,灌溉面积2.3万亩,陂塘7座,总库容71万立方米;机井265眼,配套输水明渠49.1公里,暗管72.7公里,喷灌3417亩,水利设施控制面积6.18万亩。小麦良种基地面积3.2万亩,年产良种960万公斤;农业综合实验示范点2个,开展农林牧试验示范工作。建成苗圃25个,面积1050亩,“四旁”(路旁、渠旁、地旁、村旁)植树32万株,种植各类果树9000亩,农田防护林网基本形成。拥有各种拖拉机、收割机1186台,农机总动力47832千瓦,平均百亩耕地59.8千瓦。发展农资经营78户,年交易额1050万元。1998年,全区粮食种植面积12.14万亩,总产达40750吨,亩产335.7公斤,分别比1949年提高2.9倍和1.5倍。在发展粮食生产同时,种植业、养殖业等多种经营生产得到大力发展,农民人均纯收入1492元,基本达到小康水平。
2005年实现区内生产总值17.2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526元。2010区内生产总值达到47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1亿元,农业总产值到达5.7亿元,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297元。 民国以前,社学和义学均归县衙教谕主管。民国时期,保学和国民学校归县教育科管理。建国初期,教育工作由区公所文教助理员主管。20世纪60年代以来,改由公社(乡)教育组主管。1982年8月成立杨陵区筹备处文化教育卫生组。1984年3月,成立杨陵区文化教育局。1995年4月更名为教育文化体育局,主管全区教育、文化、体育、文物工作。 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这里共有10家农业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学校。
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将原隶属于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中科院和陕西省的在杨凌的10家科研教学单位进行实质性合并,组建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科教人员普及和示范基地辐射,大量农业科技成果不仅在区内开花结果,还在附近农村、省内甚至全国起到较好的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据统计,自示范区成立以来,已转化农业科技成果1000多项。为促进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杨陵区采取得力措施,在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持股、科技型企业注册、科研成果评估入股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倾斜政策。
区教育局2005年就成立以局长为组长的教育信息化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组织管理全区重大教育信息化工程项目建设。形成了以区教育文化体育局行政管理为主体,区电教中心负责项目审批、技术服务和教师技能培训,区教研室负责指导教师、学校开展信息技术教学应用,组织指导现代教育技术课题研究工作,区教育督导室负责督察评估,教育行政、电教、教研、和学校四位一体的管理机制,一环抓一环,环环落实,提高工作效率,保障了工程顺利实施。
2009年,积极争取省厅、电教馆、示范区项目资金,通过努力,分别为张家岗小学和姚安中学争取远教模式三项目计算机教室2个,项目投资30万元;投资5万元为二所学校购置电子图书25万册;全年新建电子阅览室2个,教师备课室1个,多媒体教室1 个;新增远程教育模式一设备118套,
2010年,通过项目争取、学校自筹等形式,投资130万元,分别为五泉中心小学、大寨中心小学、李台中心小学、杨村中心小学等学校建设计算机教室6个,新建改造多媒体教室9个,全区中小学计算机数达到1720台。 民国25年(1936)西北农林专科学校设立医药股,有医学博士、药剂师各1人,护士2人。因设备简陋,对一些常见病的治疗也比较困难。
建国后,1956年以后,陆续建立了杨陵医院和李台、大寨、南杨、五泉村联合诊所。1962至1975年,在4村联合诊所的基础上,相继组建了五泉、杨陵公社卫生院。1987年,将公社卫生院改建为地段医院。至1998年底,全区共有地市级综合医院1所,地段医院2所,单位医院及医务室12个;职工总数351人。其中,具有中、高级职称者87人,初级职称119人。农村集体卫生室74人,城乡个体医疗诊所52个。有两所医院分别通过“二甲”、“一甲”评审验收。外科由原来治疗一般外伤,发展到能治疗颅脑及许多疑难病症,大病不出区。
民国18年(1929)以前,境内的医疗、防疫、种痘、戒烟、食品卫生、学校卫生、市容卫生、医药经销和个体行医等事宜,均由县警察局兼管;民国22年(1933),改由县民政科管理;民国28年(1939),根据行政院颁布的《各级卫生组织大纲》规定,卫生工作改由县卫生院管理;民国35年(1946),复归民政科管理。建国后,由县文卫局管理。1984年3月,成立区卫生局,主管全区卫生行政工作。1987年,成立区公费医疗办公室,与卫生局一套机构,两块牌子,合署办公,1996年9月,成立区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区职工医疗保障基金管理中心,实行机构单列,业务独立。
2009年新一轮“医改”实施,杨陵区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建立区、镇(办)、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 *** ,到2012年底实现全区一家龙头公立医院,每个镇办都有一家达标卫生院,每个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2011年8月药品“三统一”在全区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施,有效缓解了辖区87个行政村12.5万人“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据统计,2013年杨陵区128382人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截止2013年7月底,全区共有172779人次门诊治疗,报销医疗费用504.89万元;住院9406人次,报销医疗费用2136.45万元;门诊慢性病报销288人次,报销医疗费用17.52万元。 全区共有高级中学1所、乡办初级中学5所、职业中学1所、小学29所、幼儿园1所,在校学生24000多人。率先在全省通过了“两基”达标验收,教育普及率100%,脱盲率98.2%。职工俱乐部、青少年活动中心等文体机构及活动设施齐全。乡(镇)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活动室,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区内有《农业科技报》等2家报社,报纸发行全国。有各级图书馆、站、室86处,大中型书店6个,藏书20多万册。
加快城市化进程,为稳定科教队伍和吸引人才,加快产业发展创造了重要的保障条件。2004年来,按照“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规模适度”的原则,城市标准的建成区从3.6平方公里扩展到16平方公里,城区人口从3万多人增加到了8万多人,初步建成了设施较为配套、功能比较齐全、能够较好地支撑科研教育和产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以专业市场、房地产、商贸开发为主,建成了一批安居工程、专业市场和商贸区,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城市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城市环境优美、空气清新,适宜人居,顺利通过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荣获国家卫生区称号。
杨凌有多少人
杨凌总面积94平方公里陕西省杨凌农民职称试题,下辖县级杨陵区,总人口16万,其中城市人口8万人,国务院批准的规划面积22.12平方公里。
杨凌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一部中国农业及农业科技文明史。《史记•周本记》记载,4000多年前,陕西省杨凌农民职称试题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农官——后稷,就在这一带“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可以说我国农耕文明史由此发端。
1934年,辛亥革命元老于右任先生与爱国将领杨虎城将军,在这里建立陕西省杨凌农民职称试题了中国西北地区之一所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前身。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和陕西省在这里又陆续布局建设了一批农林水方面的科教单位,到1997年示范区成立时,共有10家农科教单位,包括两所大学、5个研究院所、3所中专。在不足4平方公里的地方, 聚集了农林水方面70个学科近5000名科教专门人才。世界上还有一个这样的地方,就是荷兰的瓦格涅根。所以,当时人们就把杨凌称作“农科城”。岚清同志1996年来杨凌看了后,说“只能算个农科乡”。因为当时缺乏基本的城市功能,基础设施条件只是一个落后的北方小镇。
也正因为条件太差,以及体制上的问题,改革开放以后,这里出现了严重的人才流失。示范区成立前的几年,平均每年流失近百名骨干人才。为了稳定人才,发挥农科教优势,推进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发展,在岚清同志的亲自推动下,国务院于1997年7月13日批准成立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并实行“省部共建”的领导和管理体制,由陕西省与国家14个部委(现已调整增加为19个)共同领导和建设,并成立了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陕西省也成立了由省级有关部门组成的省内共建领导小组。
国家交给杨凌的任务是陕西省杨凌农民职称试题:通过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把科技优势迅速转化为产业优势,依靠科技示范和产业化带动,推动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带动这一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农民增收,并最终为我国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做出贡献,并要在“农业改革发展思路”,“培养、吸引、发挥人才作用”,“农科教结合”,“产学研结合”,“科教体制改革”,“干旱农业研究和开发”,“对外交流与合作”,“省部共建”,“农业产业链延伸”及“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十个方面发挥示范作用。
二、示范区建设进展情况
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共建部委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省 *** 的正确领导下,经过8年多的努力,示范区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教体制改革、招商引资、产业发展、示范辐射、农民增收、对外开放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岚清同志评价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总体来看,8年多来,示范区成功地完成了快速启动和初始创业,正加快推动二次创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好势头。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初步改变了“农科乡”的面貌,构建了一个现代化农科城的雏形;二是推动完成了区内科教资源的有效整合,在国内首次实现了科研和教学两大系统的有机融合,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三是成果转化步伐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有了一定的规模和基础;四是积极实施科技示范,对内对外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效益进一步扩大。
全区国内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3.09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8亿元,年均增长24.6%;技工贸收入从数百万元增加到2005年的56亿元,年均增长40%;外贸出口从零起步,达到2005年的5700万美元,在陕西省各市中位居第三;财政收入从1997年的1369万元增加到1.78亿元,增长了近12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23亿元,年均增长36%;农民人均纯收入继2003年实现了岚清同志提出的在1997年基础上的“翻番”目标后,仍保持较快增长速度,2005年达到3517元,年均增长12.2%。
主要进展情况是:
(一)高起点、高标准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条件,是示范区成立之后的首要任务。在国家共建部委、省委、省 *** 及省内各共建厅局的大力支持下,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5亿元。建成了包括30多万平方米高标准安居工程,孵化功能齐全的创业中心,四星级的国际会展中心,设施条件一流的标准高中、小学和幼儿园,亚洲首屈一指的水上运动中心,三甲标准的示范区医院,40多公里的市政路网,省内唯一的用于集中供热的天然气热电厂,新建了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和城市供热中心,等等。老城区排水管网部分实现了雨污分流,对大多数老街道进行了翻新修缮和美化、亮化,周边群众的居住、购物条件大为改善。农村在村村通柏油路的基础上,三分之一的村内道路实现了硬化。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从5.3平方米增加到目前的38.4平方米,增长了6倍多。城市绿地率达到3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从5.4平方米增加到11.7平方米,增长了1倍。顺利通过了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国际、国内认证和省级卫生区验收,正在积极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和环保模范城市。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电力、供热、金融等一些瓶颈问题也取得不同程度的进展。杨凌正在由一个落后的乡间小镇,向一个城市功能完善、科教优势明显、产业特色突出、生态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农科城”转变,人才流失的势头得以遏制的基础上,高层次人才开始回流。
(二)通过科教体制改革,科教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科教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把原十大农业科研教学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两所高校,实现了我国教育与科研单位的首例实质性合并。经过6年的探索,已初步构建出农科教相结合、产学研一体化的办学新格局。两所大学的规模、水平和实力明显增强,在校本专科生由合校时的1万名增加到2.7万名,各类研究生从合校前的760名增加到4900名。新体制和新机制激发的活力,推动了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跨越式发展,在旱作农业、水土保持、小麦杂交育种、生物制药、体细胞克隆、人体干细胞研究等众多领域,相继产生了一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成果。科技成果转化率由32%提高到了45%,一大批科教人员走出校门,创办或领办科技型企业,一批技术成果实现了产业化。
同时,示范区与两所大学密切协作、良性互动的工作机制基本形成,凝聚力进一步增强,产学研结合更加紧密,在此基础上,正合力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推进对外科技示范。
(三)通过推动产学研结合和成果转化,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初具规模。
示范区成立以来,我们始终把推动成果转化和扩大招商引资作为工作重点,推动区内产业快速发展。截止2005年底,累计注册企业849家,其中注册资本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130家,外商投资企业22家。2005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完成总产值16.27亿元,同比增长23%。
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发展迅速,以生物制药、食品加工、环保农资和良种繁育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初具规模。杨凌医药产业的聚集度已仅次于西安高新区,位列全省第二。现有医药企业18家,其中11家家通过GMP认证。亨通光华年产500吨泰乐菌素的二期工程建成后,年生产能力将达到800吨,成为全球第二、亚洲更大的动物抗生素生产企业。岱鹰生物、富万钾、博迪森等三家高科技企业陆续在美国和香港成功上市,恒兴果汁与新加坡佳福集团成功合作,标志着示范区入区企业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在环保农资领域,以富万钾、博迪森为代表的农化企业达47家,杨凌已成为西北最主要的环保农资生产基地。亨通连锁、秦丰连锁两家大型农资连锁企业销售网已覆盖全省主要县区,网点达2000多个。在绿色食品领域,有食品加工企业38家,年销售收入约8亿元。年生产能力18万吨的恒兴公司已跃居全国三大苹果汁加工企业之一,李华葡萄酒、当代蜂产品、圣桑饮料已成为区域性知名品牌。
依托杨凌在动植物生物育种、转基因、胚胎遗传、克隆技术、细胞工程、旱作节水农业、植物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成果,培育了一批有较强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岱鹰公司2000年作为一家高新技术小企业进入示范区创业中心孵化,经过短短5年时间,就发展成为控股两家国内制药企业,与美国、马来西亚多家著名大公司合作,推出多项科技含量较高的新产品,在美国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知名高新技术企业。
同时,我们通过强化激励机制,改进招商方式,提高招商队伍专业化水平,发动全员招商等措施,进一步加强了招商引资工作。2005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8.8亿元。企业孵化器建设进一步加强,创业中心孵化场地面积达3万平方米,现有在孵企业89家,累计毕业企业29家。
(四)区内农村发展、农民增收的“灯下黑”得到初步解决,并继续保持了好的发展势头。
2005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3517元,从1997年以来年均增长12.2%,增幅分别高于同期全省7.9个百分点,高于全国8.0个百分点。2004年,省委安排省委政研室专门就杨凌农民增收情况进行调研,并将有关经验向全省推广。
一是积极探索农村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主要通过龙头企业带动,发展以奶业为重点的畜牧业和以无公害蔬菜杂果为重点的设施农业,并探索总结农民增收的新机制、新模式,使市场、企业、农户与科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例如,专门从事安全猪肉生产的本香集团,以“公司+协会+农户”形式,先后在宝鸡、咸阳、西安、汉中等地建立养殖基地30多个,推行科学养殖技术和先进的分割加工技术,带动杨凌及周边5000多养殖户增收致富。专门从事无公害果蔬生产加工的绿嘉公司,按照“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区内农民发展无公害蔬菜种植,农民收入增加明显。注重发挥专业协会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协会19个。此外,一些有经营头脑的农民,也在农业产业发展中显露身手,兴办创办企业。农民企业家蒋卫锁,从35万元起步,一手与广大奶农连接,一手与奶业公司联手,推行机械化挤奶,收购鲜奶价格每斤高出市场价格0.3元。仅此一项,一年为奶农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二是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沼气、改厕、自来水入户、村内道路硬化、垃圾清运、村容绿化美化和农村文化、医疗设施的建设投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村全面发展。截至目前,全区建成农村公路141.5公里,建成沼气池2100口,实施家庭改厕5000户,41个行政村已实现自来水入户,有线电视入户2100户,建立了30个信息示范户和2个农民网吧,建成生态文明示范村23个。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已有70%以上的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三是狠抓农村基础教育和农民培训。近年来,示范区基础教育质量逐步提高,高中升学率达到60%以上,小学入学率连续多年实现100%。全区农村小学由49所撤并为25所,优化了教育资源,改善了办学条件,通过了省“普及教学实验区”验收。整合区内大学、科研单位、各类职业学校和 *** 部门的培育资源,加大农民培训力度。 *** 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培训。2005年度 *** 部门组织开展农民培训150余期,培训农民6000多人次。
四是关心农村弱势群体生活。在全区按照“应保尽保,动态管理”的原则,以年收入1000元为标准,建立了农村低保。使所有农村独生子女、双女绝育户及特困家庭子女享受义务教育免费,近三年全区中小学无一例因贫困辍学的学生。用了2年时间,投资200万元,解决了200多户农村特困户住房问题。加强了对被征地农民的技能培训,多渠道解决就业问题,正在积极探索建立失地农民的有效保障机制。
(五)积极开展对外科技示范,带动辐射效应进一步扩大。
示范区和两所大学分工协作、良性互动工作机制已经确立,促进了共同发展,进一步增强了对外科技示范的合力。2005年在省内外新建示范推广基地11个,累计达到140个,共引进、推广国内外名优动植物良种1700多种,培训农民400多万人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1000余项,农林作物良种示范推广面积近2亿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多平方公里,入区企业在20个省(市)建立科技示范点1200多个,受益农民5000多万人。每年示范效益120亿元。
一是示范推广模式的探索创新取得新进展。积极探索建立以大学为依托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并获得科技部、农业部和省 *** 的大力支持,设立了杨凌农业科技推广资金。“公司+科教人员+农户(基地)”的示范推广模式进一步完善,科技示范主体(大学、企业)与农户之间有效结合的利益机制更加优化。杨凌乾兴公司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把杨凌一流专家组织起来,依靠 *** 技术实现了“农民不出门,专家请到家”,探索出了市场化与 *** 化紧密结合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模式,即“动态专家+公司+客户(包括农户、企业和 *** )”的“乾兴模式”,为有效解决农业科技“入户难”问题创造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杨凌电视台开展的“百县联播送科技”活动,首批与周边10个县电视台签订了农业科技节目联播协议,直接受益群众达500万人。
二是以项目为载体的跨区域合作不断扩大。近两年与省内几个市的示范合作成效初步显现。同咸阳签订的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协议成效初显,已经实施项目65个,使咸阳十多个县区的农民广泛受益。杨凌的恒兴果汁等32家企业先后在咸阳建立了原料生产基地或成果示范基地,100多项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以“专家大院”形式为主,与宝鸡市的农业科技合作有效带动了宝鸡农业的发展和农民增收。与宝鸡、安康、汉中、渭南、商洛等市的农业科技与产业合作已全面推开,启动合作项目83个。省外先后与甘肃平凉、天水、青海黄南州、宁夏固原、广西百色、山东聊城、新疆昌吉、伊犁等省外20多个地市 *** 签订了科技示范合作协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与新疆昌吉米泉生物制药公司进行了多年合作,并利用杨凌的技术,和该公司联合组建了一个动物保健品厂,年经济效益6000多万元。2005年初开始,杨凌乾兴公司与宁夏中卫市 *** 合作,在当地建立了20多个远程终端,开展远程农技干部专业技能培训,已开展远程培训和咨询活动10多次,培训乡镇干部300多名。
三是积极开展面向区内外的农民专业技能培训。从2003年起,我们每年安排农民培训专项资金,开展农民专业技能培训。去年,我们制定了《杨凌示范区农民培训规划纲要》和《杨凌示范区农民技术职称评定管理办法》,成立了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面向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民培养农技员、农 *** 及高级农 *** 。两年来,组织编印农民培训实用教材18种,开展培训150余期,培训农民6000余人次,培训满意率达到86%。2005年开展了两期农民技术职称评定,向陕西、福建、海南、山东4省10市的284名农民技术员颁发了技术职称证书。一部分经过培训的农民先后被上海、山东、新疆等地聘用,从事农业技术指导。“杨凌农科”品牌初具知名度。
四是农高会的示范辐射作用进一步增强。省部联办的农高会已成功举办了12届,已成为我国四大科技展会之一。前12届农高会累计有来自全国各省、市、区和美国、法国、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上万家涉农企业、科研及中介机构及950余万人次参展参会,特别是近四届,每届参会人数超过100万人次;项目投资及技术产品交易额累计1057亿元;组织开展的农业实用技术讲座和百名专家咨询活动,咨询培训人数超过30万人次。通过农高会,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得到转化,大量实用技术得到推广,科技、人才、资金、物资等多方面信息得到扩散和辐射。
(六)坚持改革创新,建立了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和与国际接轨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形成了良好的投资软环境。
示范区成立之初,就按照“小 *** ,大服务”的原则,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管委会只设六局两办、60名公务员。在内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多个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工作人员录用全部面向社会公开 *** ;干部任用主要依据绩效考核;在全国较早实行了会计 *** 制,实现了部门经费使用透明和有效监督;所有的工程项目,全部纳入有形市场,公开招标;大宗公用物品购买,实行 *** 集中采购制度;中层干部的公务用车和所有工作人员的通讯费用,实行货币化分配,基本体现了公平分配原则,降低了行政开支,同时有效克服了公务用车可能滋生的腐败问题;服务、办事推行首问责任制,努力树立诚信 *** 形象,等等。逐步建立健全了生产要素市场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先后设立了企业孵化、人才交流、证券交易、专利信息、信贷担保、投资咨询以及法律、会计、审计等中介服务机构,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社会化服务。良好的投资创业环境,为吸引人才、促进招商引资和加快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我们始终把环境建设作为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把优化软硬环境作为各项工作的基础和重点,着力创造一流的投资环境。从2003年开始,推行了以 *** 作表率为核心的“服务承诺制”和社会诚信建设活动。全区所有的行政、执法部门和服务保障单位,涉及的职能职责、服务项目、服务标准、服务时限、违诺处罚、举报投诉方式等,全部具体、明确地向社会公开,郑重做出承诺,并切实按照“有诺必践、违诺必究”的要求进行督查和测评。 *** 部门和执法单位,重点强化依法行政、规范执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企业主要通过“保护品牌,创立名牌”活动,从依法经营、照章纳税、信守合同、杜绝假冒伪劣、保护劳动者权益五个方面,建立企业信用档案,规范经营管理行为。面向社会的诚信建设,重在提高全体公民的文明素养,培养形成新的观念文化。2005年,入区企业对投资环境的满意度达到96.8%,社会各界对 *** 服务的满意率达到95%,群众对治安环境的满意率连续两年名列全省11个市区之首。
公务员面试试题及答案 公务员面试试题及答案
您好,中公教育为您服务。
》》请点击查看公务员考试面试历年真题!
公务员考试分为国家公务员考试、地方公务员考试。面试具体内容略有差异。
公务员考试面试形式分为结构化面试或无领导小组讨论。
面试测评八大要素包括:综合分析能力、言语表达能力、计划、组织、协调能力、应变能力、自我情绪控制、人际合作意识与技巧、求职动机与拟任职位的匹配性、举止仪表 。
具体考试内容请参见对应公务员考试招录公告!
【面试备考技巧】
之一个阶段是全面夯实基础阶段。
对考试必备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复习,了解考试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和特点。
第二个阶段是考题练习阶段。
所选试题可以是历年真题,也可以是书上的练习题,但真题一定要做,而且要严格按照实考的要求去做,把握真题的特点和解题思路。
第三个阶段是实战训练阶段。
在做模拟题前先要进行系统记忆、掌握答题技巧。做题要讲究质量。
最后阶段是考前冲刺预测。
最后是收缩范围阶段,一般为考前15天左右。针对做模拟试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做最后的补习,查缺补漏,以更佳的状态参加考试。
如有疑问,欢迎向中公教育企业知道提问。
评论已关闭!